信贷风险的技术论(十三):微贷技术的运作原理与实证分析!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8-06-17 22:19  阅读 2,477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作者:寇乃天

作为一种市场细分,“微型贷款”是额度较小的贷款,主要面向经营规模小、财务不够规范、抵押品缺乏的小企业、个体经营户和农户贷款。这类贷款客户需求多样、分散,风险控制难度大,因此产生了专门信贷理念和技术,——微贷技术,主要在“微型贷款”领域进行客户的深耕细作与技术革新。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公司)是一家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微贷技术方面具有成熟和先进的业务经验,可有效降低信贷风险,促进微贷业务的发展。微贷技术的运作机制是“微型贷款”业务稳健发展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随着普惠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微贷技术在我国银行业的实践案例不断丰富,为微贷技术的实证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样本参考。

一、关于“微型信贷”的解读

微贷(microcredit) 是比通常意义上的小额贷款规模更为小的贷款业务。尽管很多国家已经拥有了较为规范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但系统的广为业界所接受的通用概念目前尚未形成。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一个版本是来源于1997年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由137个国家近3000名代表参加的全球第一届国际微贷峰会上对微贷所做出的定义,——微贷,是一种向极贫穷人群发放的帮助其解决就业,增加收入,为其提供更多关爱的小额贷款业务。在中国语境下,“微型贷款”更加侧重于商业银行对于微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其内涵为商业银行向符合小微企业条件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的作用逐渐凸显,其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小微企业通常是家族制或合伙制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抵押物等问题突出,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其进步发展的“瓶颈”。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微小企业贷款,是对“三个不低于”、“两增两控”的落实,也是深挖微小企业信贷客户资源,调整银行客户结构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各银行已经意识到,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微贷将是银行实现未来大发展的一次机遇。由于缺少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的增长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低效和非正规状态,同时高成本、高风险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但是,很多商业银行本身对此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银行本身经营体制缺乏灵活性,尽管手中资金富余,但还是不愿意发放微贷。
第二、微贷收益不高,也是银行不愿放贷的一个主要原因,呈现数额小、收益小、管理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的特点。
第三、银行风险评价及控制体系单一,一般最低要求的抵押和担保,中小企业都难以提供。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7000~10000个微贷机构,累记发放微贷25亿美元,覆盖客户1亿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微贷在未来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的份额将不断扩大。

(一)、“微型信贷”的特征分析

在实践中,微贷业务通常有如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贷款规模微小

一般微贷机构或各国中央银行都设有单笔贷款的最高限额, 也有同时设定最低和最高限额的。例如,印度尼西亚中央银行规定微贷单笔不超过50, 000, 000 卢比( 约合5, 500 美元)。

2、目标客户为微小企业

大多数国家或具体的微贷机构都会对目标客户的规模做出规定,一般以雇员人数或营业规模作为标准。例如,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于微贷的要求是企业雇员人数低于10 人。

3、贷款用途主要用于促进微小企业生产经营需要

微贷业务主要用来满足微小企业的流动性资金需求,不得用于满足企业主个人的消费用途。从全球视角来看,各国微贷业务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只能用于小微企业的生产性流动资金需求。

(二)“微型信贷”的主要问题

“微型信贷”具有短、小、急、频的特点。商业银行开展微贷业务主要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在信贷调查基础上的充分有效的小微企业“信息”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的关键所在。微贷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小微客户规模小、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及时的信息披露。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直接制约微型信贷业务的发展。

2、信贷经营的成本较高

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较小,商业银行必须简化贷款流程,提升贷款效率。由于缺乏充分的抵质押物,小微企业贷款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控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开展微贷业务,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成本,培养专业化的信贷客户经理队伍。

3、缺乏有效的抵质押担保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往往不具备有效的担保。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对此类客户只能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小微客户经营环境复杂,对外部的经济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抵御变化的能力较低。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对银行来说第二还款来源较差,信贷资金的安全系数较低,缺乏足够有效的风险缓释手段。

二、IPC微贷技术的运作原理:“三大工具”、“四大框架”、“四大理念”和“五大体系”

针对微型贷款面临的诸多问题,IPC微贷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信贷策略与风险防控措施。德国IPC公司的全称为“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于1980年11月成立,专门为以微小企业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提供一体化咨询服务,使传统的咨询服务与承担项目实施的管理责任相结合。IPC公司长期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经验,它在十多个国家运作的微小贷款项目平均不良率低于3%,IPC 公司微贷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考察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二是衡量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意愿,三是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的控制。每个部分,IPC 微贷技术都有针对性的要求和设计。德国IPC微贷技术,主要面向个体商户、小微企业及业主等客户群体,以客户现金流作为判断客户偿还能力的主要依据,是一种小微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如图所示,微贷技术的运作机制主要体现为“三大工具”、“四大框架”、“四大理念”和“五大体系”。

(一)“三大工具”

1、时间轴工具:主要描绘企业或企业主的从业经历。

2、上下游分析工具:主要使用“输入-本企业-输出”的关系图,描绘企业的概要业务流程,从宏观上分析企业的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关系。

3、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工具:分析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贷款。一般把企业年销售收入的70%左右作为贷款的还款上限。

(二)“四大框架”

1、信贷基础:“软信息”、“硬信息”的整合

微贷技术注重“软信息”和“硬信息”的有机整合。“软信息”反映客户的还款意愿,“硬信息”反映客户的还款能力。“软信息”包括客户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两个方面,“硬
信息”是财务信息,从而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做出较为准确全面的判断。

2、判断方法:“交叉检验”技术

微贷技术注重“交叉检验”技术的运用。交叉检验是一种确认客户向信贷员所描述信息真实性和一致性的方法,通过从不同信息来源提取到的信息,评价客户贷款目的的合理性和贷款项目的可行性。

3、决策依据:“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微贷技术信贷决策的“唯一依据”是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的微小企业客户的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一般来讲,具备相应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客户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此银行在审贷时,最为重要的是考察微小企业客户有没有偿还本息的能力,也就是借款人未来能够用于偿还贷款的现金流入。

4、信贷类型:“关系型信贷技术

从信贷技术的分类上看,微贷技术是最为典型的关系型信贷技术,主张商业银行与微小企业客户通过长期的接触,建立“隐形契约”合作关系,通过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与微小企业大量的密切接触,有效缓释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最终建立信贷业务的合作关系。微小企业贷款的贷款金额很小,笔数多,是一种关系型贷款,要求信贷员频繁接触已有客户,与他们保持长期联系。

(三)“四大理念”

微贷技术,就是银行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克服微小企业信息不对称、财务不透明、缺乏有效抵押物等“天生缺陷”,实现有效的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到户调查”、“眼见为实”、“交叉检验”的信贷调查技术

微贷技术遵循“到户调查、眼见为实”的原则,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客户经营场所实地核查,并将客户家庭和生意作为同一个经济单元来分析。同时,以交叉检验为基本分析判断方法,对客户提供信息以及其他来源信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验证,评价贷款目的的合理性,贷款项目的可行性。

2、基于“现金流”的“自编报表”财务分析技术

针对绝大部分微贷目标客户没有正规财务报表的现实情况,要求信贷人员根据在客户经营场所实地调查和询问获取的信息,计算销售情况、存货水平等,自编格式化财务状况简表,分析客户现金流和偿债能力,强调以客户正常经营所形成的真实现金流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贷款标准以及所具备的每月还贷能力。

3、“四眼原则”、“随时审批”、“一票否则”的信贷决策机制和“分期还款”技术

微贷技术在信贷审批执行环节,建立了适应资金需求特点的快速的贷款审批机制。针对微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往往“短、小、频、急”的特点,微贷技术的信贷审批执行“四眼原则”,双人审批;“随时审批”原则,提高效率;“一票否决”原则,防范风险。微贷技术主张“分期还款”技术,通常采取按月还本付息等方式,根据客户每月可支配收入确定每月还款额度,分摊还款压力,同时通过加大还款频率,从第一期还款开始就监督客户还款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4、“以人为本”的信贷人员贯穿贷款营销始终的风险控制技术

微贷技术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IPC公司帮助合作银行建立了稳定的、劳动密集型的客户经理制度,也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信贷员。通信贷人员对所发放贷款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既负责发放前的信贷分析,包括客户现金流、应收账款真实性和可靠性分析以及经营能力分析等。同时,信贷经理负责贷款发放后的监控和回收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信贷人员月收入与其所管理的客户数量和客户的还款情况紧密挂钩,促使其必须频繁地“访问”客户来及时获取各类“软信息”,严密监控客户以降低违约率。

(四)“五大体系”

1、交叉检验体系

交叉检验要考察客户提供信息是否互相矛盾,但更重要的基于对当地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经营方式、投入品价格、出售商品价格的深入了解,而这些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通过系统的总结积累和相互交流才能进行有效的交叉检验。

2、信贷分析体系

IPC 技术在信贷分析方面主要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信贷员要调查申请借款企业的各项信息,还要为企业主编制整个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第二个环节,模拟得出借款申请人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至少6 个月以上的现金流量表,并估算新增贷款还款期内的现金流是否足以支撑日常经营资金、生活开支及偿还贷款。第三个环节,分析和揭示借款人的风险因素,提出针对风险因素的控制措施或者认可风险因素。第四个环节,信贷员通过交叉检验对结论性数据进行检验,确认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五个环节,审贷会按业务授权组织并全面审查贷款报告及客户资料,做出审贷结论。

3、信贷人员激励体系

微贷技术对于信贷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包括小企业贷款发放笔数、余额及贷款质量三重核心要素,分为客户经理、支行和审贷委员会三个层面进行考核。

4、信贷人员培训体系

IPC 公司对拟聘员工由专职培训师进行2 个月的理论培训,一般设定约20%的退出比例。培训形式主要采用“学徒制”,实行一对一、手把手地培训以及业务实战操作。实际操作中,由专家通过案例教学进行单独讲授,反复训练,严格要求,使之掌握小企业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然后再让小企业客户经理亲自动手制作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点货清单,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来检验和识别客户是否诚信及贷款的真实用途,培养客户经理的亲和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5、组织运行体系

组织运行体系主要由一部三处组成。一部:微贷部模拟事业部运行,负责微贷业务条线的业务运行。三处:一是培训师岗位,专门针对入职新员工进行实操培训及培训评价。二是微小贷款中心,负责处理贷款额50 万元以下贷款申请,下设区域主管,每个主管分别负责若干支行的微贷业务,参与贷款的审贷会,对信贷员进行培训、指导和评价。三是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心,负责处理贷款额50 万元以上的业务,由微贷体系内的人员操作处理。

三、中国语境下微贷技术的实证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问题,为借鉴国际上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验,2005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与德国国际项目咨询公司(IPC公司)进行合作,在我国开创了正规金融机构实施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微小企业信贷项目业务试点(the China Development Bank Micro-finance Project CMFP)。在中国语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微贷技术的运用主要分布在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并在微小企业的信贷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信贷经验。通过对我国微贷业务代表性银行的“样本”考察,我们可以对微贷技术做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一)包商银行:国内首家IPC微贷技术的“引入者”与“践行者”

包商银行就将小微企业定位为核心目标客户群体,力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为微型和小型企业提供最贴心的全生命周期金融解决方案来助力百姓创业、展业。为此,早在2005年,在国家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推动下,包商银行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IPC公司微贷技术,按照小微企业服务的“六项机制”和“四单原则”,搭建起了包商小微金融的1.0版本,并逐渐创新发展成为包商银行的特色品牌。经过13年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包商微贷已成为中国小微金融领域的一块“金字招牌”。可以说小微金融筑就了包商银行的蓝海战略和普惠初心。包商银行小微金融战略转型,高度契合了国家的政策导向,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小微金融的业界标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包商银行共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4000多亿元,累计为60万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了400多万人的就业、创业和展业。

1、创新产品:满足“求精、求准、求定制化”的客户需求

包商银行小微金融产品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求精、求准、求定制化”的客户需求。2015年,包商银行启动了对小微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升级、整合、优化工作,将原有的三十余款产品重新进行定位、包装,整合形成包含三大系列5种类型17款产品在内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以精准的产品定位向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优质服务。其中,2015年底推出的小微特色新产品“税e宝”就是一款由快贷系统和审批模型提供技术支持的创新型产品,主要运用纳税信息及纳税评级作为重要授信依据,利用快贷系统实现了全线上快速审批,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降低融资成本。

2、创新模式:探索全生命周期金融解决方案

包商银行运用投行思维、链化思维对产业链进行整合、提升、重构,通过对特色产业和核心产业集群的研究,借鉴先进银行批量业务模式,于2016年推出“以产业为依托、以金融为支撑”的全新专案业务模式,并采用扁平化运作模式开发微小企业贷款业务。

3、创新技术:完成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型

包商银行积极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创新完成了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型。自主研发了全新的轻量级“快贷系统”,让客户足不出户、动动手指,通过包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端、电子银行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APP等互联网申请渠道,就能获得“轻松”贷款服务;自主研发设计了基于大数据理念的信用评分模型,在模型和数据的支持下实现自动审批,让客户享受到“秒批秒贷”的快捷金融服务;成功打通了包括手机银行、第三方线上平台、其他移动终端等多渠道在内的业务受理通道,大力推进手机银行自助提款功能;专门开发了线上获客平台,为各分行、客户经理制作专属贷款申请二维码,同时推出基于二维码获客的“不荐不散”营销活动,通过公众号、营业网点等渠道迅速向社会全面铺开。

4、跨界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转变

包商银行推出跨界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转变,从只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发展到提供存款、保险、理财、信息咨询、技术设备、培训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全新的综合经营平台“包商会”于2015年底正式推出,以构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为目标,以非银行业务作为与客户建立核心关系的纽带,强调体验留客。利用银行掌握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线下撮合客户间的交易,同时建立企业经营所需的注册、商业规划、财务、纳税、法律服务、内部管理、营销推广等的云平台线上服务。2017年,包商银行还启动了平台金融建设工作,为企业提供关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线上化解决方案。

(二)桂林银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典案例

2007年11月,桂林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成为广西率先引进德国IPC公司微贷技术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新型信贷模式,着力创建“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促进了IPC公司微贷技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运用,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银企双赢”的良好局面。随着德国IPC微贷技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运用的成功,其运做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

1、专业化经营

2008年,桂林银行通过对外合作,率先在广西开办微小企业贷款项目,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加强“六项机制”建设,落实“四眼”原则,打造小微专营机构,2015年7月29日,广西银监局给予批复,该中心成为广西区内首批依照事业部制管理模式经营的小微专营机构。10年来,桂林银行借鉴德国IPC公司先进的小微信贷技术的同时,结合广西区域特点,不断探索小微信贷业务的本土化经营,开发小微专属产品,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如今,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辐射桂林、南宁、柳州、梧州、贺州、防城港、玉林等广西主要城市,在小微企业客户富集、信贷经营管理良好的地区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服务机构,打造小微金融业务专业化团队,不断提升基层行对公客户服务能力,发挥支行和网点营销主力作用,加大营销服务模式创新力度。在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扶持下,区内一批批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2、精准化服务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桂林银行找准市场定位,不忘“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创立初心,深耕细作,大力支持实体经济,秉承“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市民银行”的市场定位,始终坚守服务小微企业阵地。桂林银行简化审批流程,根据小微企业客户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小微企业客户审贷的标准化、流程化。该行倾斜信贷资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倾力帮扶暂时出现融资困难的小微企业,给广大小微企业客户“雪中送炭”;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的特点,不断整合资源,完善中小微金融产品体系;创新服务,打造社区银行,通过加强小微金融和社区金融的有益互动,发掘客户的融资需求,解决客户的燃眉之急。桂林银行还在桂林高新支行设立了科技业务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机构建设为推力、外部资源为引力,通过产品创新形成合力,全面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特别是加强政府增信融资产品创新,持续探索,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和科技园区的合作,利用政府主导优势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对优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3、创新型发展

桂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轻资产”的现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一是加强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合作。同时与广西再担保公司、广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达成政策性担保业务合作,探索银担合作新模式,为我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注入更大活力;二是紧密联系区内各地市工信委,引入政府信贷引导资金,探索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率先推出“惠企贷”业务,进一步丰富了桂林银行中小微金融产品体系;三是通过“政银保”合作,率先推出“小额保险贷款”业务,利用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小额贷款人提供信用增级,实现“无抵押、无担保”融资。四是积极推动区内产业基金落地,优化地方政府融资,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桂林银行通过资源倾斜、打造专营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融资渠道等措施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助推实体经济转型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经授权转自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如需转载,请关注后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2278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