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峰:为什么说99%的现金贷都会消亡?

转载 嵇少峰  2017-11-08 11:08  阅读 2,533 次
前言

随着趣店的上市,国内对现金贷的评论一时喧嚣尘上,羡慕声、咒骂声余音绕梁。媒体朋友、业内中人常与我讨论现金贷的问题,想想还是写下来比较容易说得清楚。

讨论现金贷,首先必须定义现金贷。目前国内对现金贷的定义有点混乱,主要分两种主流说法:1、任何不管场景、不问用途,直接发放现金的贷款就叫现金贷,这种贷款也包括银行信用卡透支提现、微粒贷等相对大额的现金类贷款;2、面向社会无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不足、需要小额现金应急的人群,发放小额(平均月收入以下)、短期(1个月以内不超过3个月)、极高综合利率的贷款,纯线上获客及放贷,类似PaydayLoan或外延略广的贷款。结合趣店及舆论关注的焦点,我认为第二个定义相对比较准确,如果用第一个定义,则无法称之为一种信贷产品,便失去了讨论的基础。

虽然我认为趣店是同业中一个不错的机构,但市场上缺乏现金贷公司的可靠样本与数据,我只能以其为标靶对现金贷机构作一些评判。

大众对趣店关注的焦点,一是极度的暴利,半年10亿元的利润;二是惊人的、不到1%的不良;三是高利贷、抢劫弱势群体、暴力催收等道德与法律方面的质疑;四是现金贷是不是满足了弱势群体普惠金融的诉求。

最近与现金贷相关的评论太多,我不再重复。我只从几个焦点入手,逐一分析其背后的真相,并谈谈对现金贷未来的一些看法。

一、现金贷公司是科技公司还是信贷机构?

这个问题对评估现金贷公司的价值和利润真实性非常重要。因为现金贷公司一旦被认定为信贷机构,则风险是后发的,计算利润基本要参照信贷机构的财务制度,以接近银行的会计准则来衡量,其短期利润意义不大、想象空间有限、公司估值较低,所以几乎所有的现金贷公司都会把自已定义为科技公司。趣店的招股说明书也显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服务费,本身做的是助贷服务。工商查询显示,趣店实际的上市主体为北京快乐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了方便,后面行文仍用趣店来代替),该公司对外投资共13项,其中最大的两笔投资为抚州高新区趣分期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十亿元)、赣州快乐生活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金九亿元),其它11项合计投资为42602.8亿元。这是网上流传的据说是快乐时代盈利模式的一张业务说明图,图例显示,趣店主要的业务是给外部金融机构及自已旗下的小额贷款公司做助贷服务或直接通过小贷公司放贷。

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要予以明确,趣店给不给助贷的金融机构及旗下的小贷公司提供担保?

从招股书的相关数据分析,如果给借款客户总的利率水平真是36%,则与趣店合作的金融机构收取的利率应远远小于趣店收取的信息费。这种情况下,趣店不承担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傻到去做承担风险却只拿小头的信贷生意,毕竟流量、数据、比较同质化的技术都是可以买来的,现金贷公司能够提供的服务也是相对有限的。

招股书显示,2017年4月,趣店与某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提供最高20亿元资金。借款模式为,由大数据模型进行评估,银行筛选潜在的银行覆盖不到的借款人,对其申请进行审查并批准信贷额度。由银行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借款人在支付宝账户中收到资金,后续直接向银行还款付息,银行扣除其本金和费用后,其余部分返还趣店。如果借款人出现违约,由趣店向银行偿还全部损失。招股说明书还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趣店走信托渠道助贷的交易金额为137.63亿元,多数信托采用结构化设计,趣店认购次级份额,优先和次级的比例多为5:1或6:1,由信托作为贷款主体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借款人直接向信托偿还本金和利息,如果出现坏账,由趣店补足。

实际上,以上这种由现金贷公司完全承担风险(或主要承担风险)的做法是行业的惯例。金融机构根据对现金贷公司的基本情况、系统内数据反映出的风险状况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历史的风险率,给出一个保证金或劣后比例的要求,而且一般情况下,协议中还会约定现金贷公司要承担保证金以外的所有风险责任,即保证金如果不够弥补金融机构贷款损失,现金贷公司仍然要承担另外的赔付责任。

趣店在招股书中风险提示部分表示,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趣店的坏账准备金分别为170万、3420万、1.05亿和1.36亿元人民币。我没查到趣店当下的准确贷款余额,能找到的数据是2016年末的贷款余额为63亿元,按趣店的发展速度,截止2017年中期,其贷款余额应该在60-10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其不良拨备率大约为1%-2%之间。

从趣店宣称留有坏帐准备金来看,它也的确承担了风险,无论是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助贷服务、还是旗下小贷公司发放的贷款,都明确了风险后发的本质。

所以现金贷公司作为所有放贷资产最终的风险承担人,其信贷机构的本质是明显的。作为一家承担数十亿元、数百亿信贷资产风险的公司,在不良拨备远远低于中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一个科技公司很难有足够实力来保证流动性并支持其巨大的杠杆率。

二、现金贷的不良率真实、可持续吗?

仍然要先说一下互金行业里常用的三种“不良率”统计方式。

第一种是类似银行业的余额“不良”率,即截至到某一时点的不良余额/贷款余额,如逾期30天、逾期90天以上占贷款余额的比率。这一统计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短期内做大分母来稀释不良率,即只要新发放贷款足够大,资产的真实不良率都暴露不出来。

第二种是当期资产的“不良”比率,即特定期限内发放贷款产生的不良余额除以该期限内发放的贷款。这种方式只确定了某个时间段的不良发生情况,不能反映全貌,一般只供机构内部掌握。

第三种是Vintage Analysis,是基于贷款发放月份的数据分析贷款各项指标的方法。vintage以贷款的账龄为基础,观察贷后N个月的逾期比率,也可用于分析各时期的放贷后续质量,观察进件规则调整对债权质量的影响。这种方式以固定时间段内促成的借款初始本金总额为分母,分子是同期借款本金总额中出现风险的金额,随着时间推移,全周期累计坏账率会自然升高,重点看全周期结束后坏账损失的百分比。这种方法比较符合消费信贷特别是借款期特别短的信贷产品,一般会比较客观地揭示风险。

很多现金贷公司为了资产规模迅速放量、美化资产质量,一般按第一种方式考核及对外披露余额不良率。此外,互金机构剥离、转让或委外处置不良资产,用其它隐形关联的公司来调节自已的不良率,这已成常态。所以真正的不良率,可能只有机构自己才能知道。

我们再分析一下影响现金贷不良率统计数据的几大因素。

1

迅速增长的贷款余额,有可能稀释不良率。趣店2015年全年营收2.35亿元人民币,2016年激增至14.43亿元人民币,同比2015年增长514%;2017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8.33亿元,同比2016年上半年(3.72亿元人民币)增长393%,贷款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从其公布的不良率表述方法看,似乎用的是第一种不良计算方式,如果是这样,说其不良率被稀释应该是有依据的。

2

行业爆发性的增长带来的全行业不良率失真,这种失真的程度是非常惊人的,远比靠新增稀释的作用更加明显。目前从事现金贷业务的公司井喷式增长,业界普遍认为在5000-10000家左右,而且随着现金贷暴利的宣传,机构数量还在迅速增加。90%以上的小平台公司没有可靠流量、没有技术手段、也没有风控能力,纯粹依靠寄生的方式开展业务,即只要借款人提供在其它知名现金贷公司借款的截屏就能放贷,而且放贷的金额只大不小。头部公司由于有大量买单侠、转贷侠的存在,不良率从现金贷业务发展初期迅速下降,数据无比光鲜。甚至可以说,越是头部的现金贷公司其不良率越可能失真。

3

多头借贷已显大势,无还款能力或不愿还款人的风险得到隐藏。共债大量增加,使得全行业普遍享受报表利润的快感。现在流量成本越来越贵。90%以上的现金贷公司都不直接采购流量,而是由一个第三方统一采购流量,分发给各个现金贷流量使用方。比如**贷款超市链接几十家现金贷平台,贷款超市批发流量后再二次贩卖分发,每个平台都感觉成本可以接受。还有类似“**钱包”这样的APP,帮助借款人一次性申请N个现金贷机构,很多现金贷公司根本就不在乎你是否有共债。头部公司之间尚可以共享一部分共债信息,并有一定程度上防范共债,但小公司根本是想把头部公司当冤大头,你明我暗,都是捞一票就走的心态。这种情况下,头部公司统计的不良数据及以此调整的风控模型,其价值大大下降。

4

高收益、高风险的客观规律,一定会还原现金贷市场的真实不良率。你眼见的并不一定为实,即使你是从现金贷机构服务器里扒到的全部是真实的数据,你仍要知道,从来不存在一个信贷产品可以长期做到极高利率而极低风险。中国的现金贷仅发展了三年左右,当下的不良数据很有可能只是整个曲线的一个底部,而一个巨大无比的坑等在前方。无信用记录人群、次级信用人群的平均不良率,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低于信用卡持卡人群的;无场景的现金贷从理论上讲其平均不良率也是不可能低于有场景的消费信贷。

老牌消费金融公司捷信2016年13亿ABS基础资产中包括商品贷和现金贷,中债计算其从2010年11月到2014年9月静态池的平均累计违约率高达17.72%,大公国际给同档次基础资产计算出的违约率在18%左右。中银消费金融发过两个消费金融ABS产品,一个主要是家装贷款,平均累计违约率8.3%,另一个主要是教育培训类的消费贷款平均累计违约率4.29%。还有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德邦证券为借呗ABS产品出的推介材料,当时材料宣称到16年9月,蚂蚁借呗的逾期率居然只有0.88%,不良率0.64%,但仔细分析后发现,德邦证券这里展示的蚂蚁借呗逾期率是用“逾期余额”与同期末的“贷款余额”相比较。蚂蚁借呗从2014年12月开始因为贷款余额持续增长,造成了逾期率中的分母扩大,扭曲了逾期率,经过反向测算,实际蚂蚁借呗的静态逾期率为3.51%到6.81%,不良率为2.41%到5.08%。

蚂蚁借呗与趣店的产品是一脉相承的,趣店主要依赖的也是阿里的流量和芝麻信用,何况蚂蚁金服也要上市,难道不收趣店通道费?难道最好的客户流量不先给自己?

所以,无论是现金贷公司还是给钱的金融机构,大家还是认真地想一想,信贷是一个传统的市场,产生暴利的可能非常之小。大家都想火中取栗,在危险来临之间跑路,最终能跑出几家?现金贷当下已经不是一个信贷产品那么简单,它已然成为类似当年郁金香神话般的存在,能承受高利率、没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不足的弱信用、愿意借1000元左右、愿意履约还款,这四种条件交集的人群是非常有限的,不要把几亿人口都当成客户,特别是当成能承受高息的优质客户,借钱的一般都比放贷的聪明。这一狭窄的、需要长期培育的次级信用卡市场,竟然成了所有人都想一夜暴富的机会,我相信当下头部机构在其中应已感觉到危险的存在,上市套现、持币待变可能就是数十家排队上市的现金贷公司心里最迫切的愿望。

三、你看到的暴利,是真的暴利吗?

从上面分析的现金贷机构的性质及不良率的可靠性,你眼中看到的现金贷公司是真的暴利吗?

近百亿的贷款余额与不可知风险,按银行业信贷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以及产品高风险特质下的拨备要求,这些全部到位的情况下,估计10个亿的利润及近百亿美金的估值还是应该让人忐忑不安吧。当然你可以说,借款期就一两个月,一旦发现有风险迹象,可以随时撤退。但是,一旦撤退,股价、估值拿什么支撑?还有大家如果都一起都撤,能撤掉吗?

从历史的规律来看,利率水平达到36%甚至更高,按银行业最高信贷产品的净收息率15%左右计算,20%的风险度应该是接近事实与可容忍度的。虽然这是不太严谨的猜测,但现实中现金贷在行业发端时期不良率的确达到了20%-50%,即使现在很多现金贷公司按Vintage Analysis计量方式最终损失率也在2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按此进行拨备,100亿元的余额,计提20%的话,利润就是负数了。笔者调查过部分头部现金贷公司,其内部财务测算是按贷款余额的30%进行拨备的,创始人反映的确难以把握未来的逾期率,现金贷公司对外担保都是刚性代偿的,一旦某一时点不良率突然升高,公司可支配现金不够代偿定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全线崩溃。现金贷公司并非银行,很少有准备金、备付金的说法,其报表上的现金基本上是存给各银行的保证金,并非可随时支用的现金。

巨大的杠杆率也是现金贷公司不应承载和不能承载的痛。作为轻资产的科技公司,除非获得大量风险投资,否则基本无太多资本可言。当下大多以10%保证金来形成10倍以上的杠杆,这种杠杆如果按一般科技公司而言,是难以想象的,相当于负债率达到1000%,这是科技公司还是银行?

残酷一点说,现金贷的暴利本质上仅是报表上的暴利,除非你立即清盘退出,否则后期可能血本无归。

我们可以分析并预测一下现金贷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市场空白较多及人口红利的支持下,利用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获得暴利。在客户结构稳定且连续有新客户进入的前提下,高利率加上各种手续费、违约金成为其高盈利的基础。现金贷用户黏性较高,大部分客户会产生重复借贷需求。只要现金贷公司愿意续贷且连续有客户流入,逐月的贷款余额就会呈爆发式增长,报表上的不良迅速被稀释,这个阶段是现金贷最开心的暴利阶段。

第二阶段:当现金贷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现金贷公司贷款余额增量不足,连续续贷的老客户越来越多、越来危险,第一阶段的好日子就过去了。由于现金贷行业进入壁垒较低,资本的趋利性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现金贷领域,在流量红利期逐渐过后,现金贷行业将趋向充分竞争。小额现金贷本身的目标客户群就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恶意欠款现象普遍,多头借贷尤为严重。不少用户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不断地陷入债务陷阱。这时候,市场将出现头部公司客户被抢、尾部公司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现金贷头部公司增速放缓,警惕多头借贷风险之时,不良率也将迅速上升、利润迅速下降。

第三阶段:现金贷市场高度竞争,流量人口红利消失,新的现金贷客户越来越少、市场充斥长期借贷、多头借贷的客户,头部公司公司被迫逐步调低利率、调高客户质量以控制不良率,使一部分劣质客户向尾部公司迁移。头部公司的现金贷产品特点将逐步淡化,趋向消费金融公司及信用卡人群,这部分头部公司基本就淡出了当下意义上的现金贷市场。而尾部公司由于风险失控、市场资金趋紧,有可能全线崩盘。

因此,别再把现金贷当成暴利,正如当年人人都是股神一样。在现金贷这个被严重异化了的信贷市场,最终的幸存者有可能不超过1%,全国一百家机构这个数字或已是上限。

四、高息现金贷公司的风控逻辑存在硬伤。

1

现金贷机构获客及反欺诈等成本过高,如果偶发性借贷人占比较大则会使现金贷公司亏损,而高息下反复续贷的人群虽会带来巨大利润,但显然属于高危人群。这种矛盾使这个市场变得非常尴尬,风控逻辑陷入困境。这就是为什么全球罕见有现金贷公司做出大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的确很能把握这两者的平衡。大数据技术服务商百融金服反馈的信息,2016年底现金贷行业多次申请的人基本占90%以上,一般情况下匹配度达到40%—50%已经很高了,现金贷能接近90%,而且多头负债人群占比也在90%以上,这是整个行业的情况,非常让人吃惊。趣店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上半年,趣店的活跃用户平均借款6次,这就意味着这些用户每月都借。现金贷理论上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极短期便利,而长年借这种高息的客户,安全性可想而知。从经济角度分析,现金贷连续借款人若连续多次借款,一般情况下表明表明其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平均借款额。在借款人月均收入年度增长率超过现金贷年利率时,其财务状况才是向好的。从现金贷借款人群特点看,年收入产生36%以上增长的可能性极小,也就是说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是每况愈下的。

专家学者们千万不要用自已的财务状况来评判现金贷借款人,能愿意经常借1000元的高息人群,平时就几乎无能力节余1000元,这种人群对所谓芝麻信用的约束力是不太在乎的。便利及资金的易得性,在高息的情况下就是一种借口,很少有人为了一点便利,长期借这么高息的资金,现金贷的伪市场实际上很容易被利率所区分。

2

纯数据驱动的信贷产品存在的几大致命缺陷,在现金贷市场表现尤其明显。部分互联网创新的新信贷产品,其风控的本质是结果引导、概率致胜。它们对客户基本信息的采集范围非常狭窄,主要依靠信贷结果对决策引擎进行修正,这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这种做法有三个致命缺点:一是纯数据驱动的信贷产品很容易被模仿与复制,大量乱入者会使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导致风险状况及决策模型失真或失效;二是纯数据驱动的信贷产品,在初创期需要牺牲大量资金与时间来进行验证,过一段时间也能做到相对可靠,但一般不容易跨过经济周期的洗礼,因为这种产品对客户的基本信息了解太少,无法以此预测客户未来的趋势,风控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当外部经济、信贷环境突变、不良贷款大量出现时,机构已反应不及,因此很难抵抗周期性、系统性风险;三是欺诈与反欺诈的技术斗争会长期存在。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为信贷机构所掌握,也可以被不良者所利用,这种产品需要信贷机构长期在技术上进行投入、成本巨大,碰到黑天鹅的机会较多。国内现金贷业务发展仅两三年时间,欺诈与反欺诈竟然成为信贷机构与客户之间的常态,这都让现金贷这种纯数据驱动的产品变得非常危险。

不要过份相信数据,因为这两三年的数据对信贷而言并不可靠,芝麻信用对人的约束力也远远比不上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人的约束力,除却惰性与体制的原因,银行业也曾在小微信贷上获得过暴利,但如今再也没有人提当年的风光。那些指着依靠年化百分之几百的收益来覆盖高风险的想法,本身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因为这种覆盖从来都是相对的,安全利率总是有一个靠谱的上限。当你的借款人群大量变成了受害者或心存侥幸的博弈者,这种市场离崩溃基本只剩一步之遥。

3

关键风控数据很多来自非法采集或以侵犯个人隐私的方式获得,未来不可持续。现金贷对身份验证、个人征信等相对公开的结构化数据分析与运用水平基本趋同,常规手段下的反欺诈、风控效率大幅降低。因此,现金贷公司往往更多地关注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与运用,特别是人们的行为数据、个人隐私信息等,机构试图通过这些对申请人进行模拟图像并给出风险定价,规模较大的现金贷公司都会寻求与第三方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甚至灰色黑色数据商的合作,通过各种手段对借款人进行身份识别与行为分析。这些数据一般包括IP类、GPS类、设备类、地址类、交易类等,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的运营商通话信息、通讯录、即时聊天工具记录、网购、支付、车行记录等几乎所有可通过技术手段扒取的信息。现金贷公司虽然在借款人申请借款时会要求其查询授权,但很多数据如果不是第三方公司在未获授权或欺骗性授权的情况下预先采集,则根本无法积累数据。这种疯狂窃取、滥用公民私人信息的行为,已成为中国一大灰色产业,甚至连互联网巨头、公权力部门都无耻地加入了数据套利的行列,这不得不让人齿冷。但信息保护总是会来的,当这些信息渠道消失之后,很难说还有多少现金贷机构敢用机器模型放款。

五、暴利的来源,可能不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与信用,而是对弱势群体的软硬暴力变现。

用行业人的话来说,现金贷的三大法宝,即欺诈、反欺诈、催收。所谓欺诈,是指不告知借款人准确、清晰的交易内容与合同约定,包括利率、违约处罚、获取信息手段等,当下现金贷的盈利更多是依靠借款人的逾期罚息和连续续贷,很多情况下,明知对方不应借贷、无还款能力仍借款给对方、诱惑对方借款;所谓反欺诈,即确保对方是真实借款人且没有骗贷的动机、防范多头借款者及不良信用人群;所谓催收,这其实是现金贷之所以盈利的最根本保证。这里面的套路很深,无时间重复。如果不是催收,这行业根本无任何暴利可言,基本上等于公益。说直白一点,就是先引诱你借钱,同时确保我能找到你,不怕你为一、两千元钱不还。电话骚扰、通讯录轰炸、软暴力层出不穷,外包的第三方催收公司良莠不齐,游走在灰色、黑色地带之间。真正依靠芝麻信用的约束力就能成功收回贷款,这仅是善良的人的想法,如果真是这样,银行利用央行征信满天放贷就是,怎么会等到现金贷来挣钱。

真实、安全的信贷需求,应该是借款人可以承受、愿意承受的且切实需要的,如果仅是一点点便利就愿意连续付出如此高息,显然不符合逻辑,可能的解释就是以信贷为手段的暴力变现。关于这方面揭批的文章很多,我也不再重复。我只相信,让借款人受益的信贷产品,才是可持续的产品、才是监管部门及全社会应该支持的产品。

六、客观评价现金贷市场与现金贷机构

1

现金贷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当下现金贷的热潮,有很大一部分交易是合理的,的确满足了部分群体的应急性融资需求。现金贷目标人群是当下中国银行业金融体系所不能充分满足的群体,一刀切强令现金贷退出市场是违背市场规律与普惠金融原则的。

2

一些现金贷头部公司的技术是值得称道的,一些与信用卡市场相通的技术,已远远超过中国的银行,甚至领先全球。现金贷流量红利过后,机构就会变成一个和传统信用卡类似的状况,如何管理好存量客户,及时利用良好的量化分析和建模学习的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的质量,这对机构来说非常挑战。中国迅速放大的互金信贷市场及缺乏监管的宽松环境,给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带来了大量试错与技术迭代的机会,使得现金贷行业的分工逐趋专业、分工精细,现金贷平台在获取客户、审核管理、贷后催收等方面非常便利,专业技术甚至比超欧美。虽然这种技术并不表示可以全盘控制风险,但仍值得我们传统的信贷机构认真学习。

3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互联网新生代的崛起,超前消费理念刺激了全社会的借贷需求。除在信用空白人群外,现金贷借款人中不乏有大量弱势群体以外的年轻人。中国银行业信用卡体系的思维及技术理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现金贷的爆发也并非全部是空中楼阁。因此,银行业需要认真的反思,为什么暴利给了现金贷公司,而自己只能充当杠杆资金的提供方。

4

包括趣店在内,很多的现金贷公司当下的财务状况仍是相对安全的。在未来的时间内,这些机构如果能多关注宏观经济与行业环境,不过分相信服务器中的数据与风控模型,根据市场及时调整战略、承受一定程度估值的损失,应可以避过即将发生的系统性风险,从而成为行业的幸运儿,继续转战次级信用卡、次级消费信贷市场。这对推动金融科技的进步及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七、导致现金贷机构大量消亡的几种可能

1

自然消亡。当现金贷市场高度竞争、人口红利消失、搅局者增多后,头部现金贷公司为了防范风险,会逐步转向消费信贷市场及相对安全的次级信用卡顶层人群。由于头部公司掌握着流量入口及较低的资金成本,所以可以优选首贷用户,并在数据向劣的时候将续贷次数过多的风险客户转嫁给二线的平台。目前很多二线、三线及入新行的现金贷平台,虽然也可以通过购买大数据查到借款人的共债信息,但为了业务发展,不同的平台都有不同的共债容忍度,极端的甚至能容忍10家共债。当最底部的平台倒下及新平台进入趋缓时,风险最终将从底部传递给头部,从而引发全行业危机,这时候贷款存量巨大的头部公司也可能损失惨重。

2

放贷机构牌照化管理得以实施,利率管制、催收限制使现金贷机构的收益急剧下降,不良率损失上升,行业进入较低利润状态。这种情况下,头部公司的监管成本快速增加,将使现金贷业务增速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将会带来连锁反应。不良率的稀释作用消失,数据劣化后头部公司获得资金的难度与成本同时增加,迫使行业开始分化,相当多的企业将调高目标人群质量,从而与银行信用卡业务逐渐交叉,从实质上退出了当下的、高息覆盖高风险模式的现金贷市场。

3

资金流入变慢、监管趋紧,甚至出现严禁金融机构与现金贷公司合作的可能。由于目前政策不明朗,现金贷60-70%以上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P2P,随着监管的压力、底部公司的不良恶化,这部分平台在2018年春节前后的兑付压力会非常大。当资金被限制或无增量资金入场,续借者得不到充分满足,接盘侠大量退出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行业真实的不良率将会显现,行业的冬天来的可能比想象的更加可怕。不良率迅速上升,风险模型全部失效,贷款余额迅速减退,这应该不是小概率事件,到时有可能泥沙俱下。

4

银行类次级信用卡取现产品开始放量,挤压高利率现金贷市场。随着银行对消费信贷及次级信用卡客户的重视,现金贷人群安全、可持续的信贷需求将被银行所吸引,加上技术从来都是多金者得,众多的银行也将推出类似现金贷的信用卡取现产品,由于利率的挤出效应,现在的现金贷市场将得到相当的抑制。

5

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加强,使机构对对借款人信息的采集渠道变得狭窄,行为数据、社交数据日趋减少,无法再进行完整的画像,风控技术得不到保证。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将会着手整顿行业违法犯罪行为,欺诈性暴利市场受到压制,低成本的软暴力催收渠道受限,行业不良损失率加大,大量从业者退出。

6

外部经济及监管环境变化,使得现金贷风控技术缺陷充分暴露,数据模型被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所扰普遍失效,几重因素叠加,导致系统性风险出现。

八、如何规范现金贷市场

1

尽快出台《放贷人条例》、《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及相关法律条文,明确非存款类放贷机构、放贷人的监管主体与监管依据,对市场进行有序监管。在当前现金贷市场极度混乱的时期,法律未行的情况下立即实施牌照化管制是有必要的。这虽然会错杀一部分善意的小机构,但先堵住监管的漏洞更是形势所需。当然,监管部门的准入门槛要适当放松,要有宽进严管的心态,通过设立严格的退出与惩戒制度,来净化现金贷市场。

2

强调对借贷者(消费者)权益特别是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保护。这是国际上监管类银行信贷机构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国当前最缺少的制度保障。严厉打击不良机构,对暴力盘剥零容忍,促使机构合法,合规经营,有效驱逐不良分子永远禁入市场。

3

可参照英美两国的监管经验,将现金贷与其它信贷产品进行区别监管,适当包容其利率的特殊性。我国的法律对年化36%以上的利息部分规定仅为“不予保护”,并不是打击,因此监管部门在清理整顿市场时应注意不要监管越位。现金贷作为特殊信贷产品,其救急服务的价值已超过资金回报率本身,所以适当允许现金贷机构收取可控范围内的服务费用,而不过分用年化利率36%一刀切,这才符合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事实上,利率管制只对合规者有效,不合规者有各种方法逃避监管,过度利率管制的结果只会是劣币驱逐良币。监管部门可以设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及服务费区间,然后根据市场反应逐步调整现金贷的利率范围,使良性的需求得以满足、暴利得到平抑。监管部门应同时设立借款人举报重奖重罚制度,在要求现金贷机构明码标价的同时,通过借款人举报重奖制度,有效监督现金贷机构的真实利率水平,从而维持强势机构与弱势借款人之间的平衡,对虚假执行利率限制、欺诈借款人的机构严厉惩罚。

4

设定清晰的两大监管目标――机构有能力放贷和放给有能力还款的合格借款人。这两个目标都是宏观层面的监管要求,并非是为了提高机构的准入门槛。按照国际惯例,监管当局一方面要放松对放贷机构的准入要求,以积极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提高对小型、微型、弱势群体的信贷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设计,在强调机构的合法经营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通过年检、负面清单等方式对进入机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与筛查,及时将不合格机构驱逐出去,并在法律层面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有监管细节制度安排上,可以给出对借款人连续借贷次数、借款人最高清偿债务的上限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建立全国性的现金贷机构强制性数据入库制度,形成共债数据库,限制多头借款,维护市场秩序。

5

限制现金贷平台的资金来源及杠杆率,严格防范资金直接或非法绕道来自社会公众,减少金融风险的外溢性。对银行、保险、券商等有风险识别能力的合格机构成为现金贷的提供者,要持相对客观的态度。经营状况良好且设定一定风险防护措施的非存机构包括现金贷机构,应允许其从合格机构借入资金,不能一刀切。对承担担保责任的现金贷机构要限制其杠杆率,并提出流动性与资本金的相关要求。

6

明确现金贷的信贷机构身份,明令禁止科技公司承担信贷风险。当下金融科技企业的高杠杆,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的风险点。不仅是现金贷公司,当下中国几乎所有与信贷有关的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都已陷入性质定位的尴尬之中。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企业非常希望银行来购买他们做过量化分析、风险识别与定价的信贷资产,他们不愿意也无能力承担风险,因为承担风险对其科技企业的估值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银行显然无法识别或不足够信任这些机构的技术能力与资产质量,特别是高风险的、与传统风控方式不一致的信贷资产,这种不信任一方面来自于这些资产及风控手段未经经济周期的检验,另一方面则来自体制的鸿沟与资金垄断的傲慢。纯民营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的渠道寥寥无几,这种矛盾本质上是中国金融业国有一元制体制与二元制市场信贷需求的矛盾,体制内的资金与体制外的需求难以对话并取得信任。如何打破制度的藩篱,让科技的力量充分发挥,让银行理解科技并学会信任科技、运用科技,而不是停留在体制的保护伞下坐享国家存款人的牌照价值,这才是良性的现金贷机构及众多金融科技企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才会有科技普惠金融的明天。

后记

2014年,在P2P一片繁华时我写过一篇《为什么说99%的P2P即将死亡》,当时引起行业一片喧哗,但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再怀疑我的判断。我也很庆幸有很多从业者就此转型,甚至有两位读者就此关闭了共建的P2P平台转型实业金融,如今估值已达数十亿元。在当下现金贷大干快上并面临监管变局的敏感之时,这篇文章估计会招来更多的怨恨。我之所以说99%的现金贷即将消亡而不是死亡,是因为当下极高息、极不正常的现金贷市场与未来的良性的、可持续的现金贷市场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随着利率的大幅度下调,其技术要求、风控手段、目标人群在内行人的眼中已是天壤之别。我唯一可以认定的是,市场风暴、监管风暴一定会来临,行业转型在即,风暴过后仍能用当下现金贷打法存活的机构估计不会超过1%。

现金贷机构的内幕很深,没有亲自操刀并达到头部的规模,是不太容易掌握完整的数据并看透其本质的,而做到头部的现金贷公司都等着走资本市场,根本不可能道出内幕与真言。我虽然也调研过多家平台公司和业内中人,但文中所述并不见得全部符合实际情况,有很多是基于对信贷本质与风控原理的推导,也就此请读者理解我的无奈。

我更衷心希望现金贷机构特别是头部机构认真地反思。商业的成功、短暂的盈利与社会义务、道德的平衡才是金融家应该恪守的原则,仔细认清形势,调整信贷策略,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市场风暴或监管风暴,寻找更有益于借款人与社会的信贷模式,或许是你们已经考虑到或未来需要考虑的事情。我更希望监管部门从鼓励金融创新、适度容忍试错、保护弱势群体必要融资需求的角度出发,不要一刀切打压整个行业,以利于丰富社会金融配给、刺激银行业优化信贷产品、提高普惠金融的效率。美好的信贷永远只应属于守信之人。

作者简介

嵇少峰,江苏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云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东金融董事总经理,中国小微信贷产业发展研究会主席、中国小微信贷行业代表性人物,互联网金融专家,财经专栏作家、《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创始人。首次从战略、战术、技术三个层面对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而完整的诠释,为信贷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维与新方法。他还从监管与信贷机构的不同视角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了研究与剖析,众多前瞻性的预判更是得到了现实的验证及行业的认可,为互联网金融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中国小微信贷产业发展研究会,是由国内多位小微信贷顶级专家、银行业小微条线高管、多省小额信贷行业领军人物、互金机构优秀代表,联合发起成立的邀请制精英型俱乐部,致力于小微信贷理论、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387.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嵇少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1. 威客系统
    威客系统 【农民】 @回复

    虽然看不懂但还是想占个楼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