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无处遁形,保护隐私至关重要

转载 凹智能  2018-01-12 17:58  阅读 1,079 次

前些日子,在朋友圈里晒一晒自己的支付宝年度账单俨然成为了一股时下潮流: 颜值正义、自由、才华、旺、顾家……贴标签式的划分和或温馨或俏皮的总结语让大家津津乐道不亦乐乎,微博上应运而生的相关段子也层出不穷。然而,很快有用户发现了暗藏的“蹊跷”:支付宝年度账单下方有一行很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不但字体小到了肉眼难辨的程度,而且还“自作主张”地替用户勾选了同意。

质疑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争议的声浪越来越大,用户的种种担忧也不无道理:支付宝是否在用这种不起眼的、诱导式的通过用户授权协议方式来悄悄采集用户信息?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个人隐私是否已经被泄露或侵犯?

在舆论的压力下,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官方微博连夜对此做出回应,声称这个做法“肯定是错了”、“初衷没错但方式不对,愚蠢至极”。

然而这样的案例也并非第一起。

在支付宝“捅娄子”之前,17年底一篇名为《一位92年女生致周鸿祎:别再盯着我们看了》的文章就已经在网络上引起了哗然大波。文章尖锐地指出,360智能摄像机用户将自己在公共场所拍摄到的视频在水滴直播平台进行直播,网友可以通过直播来注视公众的一举一动甚至上传恶意评论。水滴平台这种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用户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无辜上镜的路人堪称现实版的“楚门的世界”。

消息扩散发酵后,360对此做出回应:用户购买的小水滴默认状态是安防状态,即未开启直播功能状态。只有手动操作五步,将安防状态调整成直播状态后,才能分享自己拍摄的画面;功能是否开启,由用户自己决定。用户公开直播,需要他们在实名注册之后主动登陆账户,并“确认开通直播协议”。

12月13日下午,360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董事长周鸿祎亲自出面对媒体进行了相关事件的解释。周鸿祎激烈反驳道,《别再盯着我们》出现了谣言,并且背后有“黑公关”在煽风点火,因为他的免费送摄像头行为动了某些传统安防厂商的“蛋糕”从而惹人眼红。

对于360诸如此类的种种回应民众显然是不买账的,在这场闹剧的最后,水滴直播不得不发布了关闭公告。

相关风波尚未平息,百度又撞上了存有余温的枪口。

2017年12月1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2018年1月2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正式立案。江苏省消保委认为“手机百度”“百度浏览器”两款手机APP作为搜索及浏览器类应用,“监听电话”、“读取短彩信”、“读取联系人”等涉及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相关权限并非提供正常服务所必须,已超出合理的范围。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无处遁形,保护隐私至关重要 综合 第1张

那么当用户隐私权利意识觉醒时,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当今社会正在逐步进入一个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的时代,其在当下对于数据是最为渴求的,数据的多寡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将会直接决定国家之间、公司之间,在人工智能这场战役中的胜负。企业将会对数据变得越来越渴求,而这也难免会有一些企业走上贪婪卑鄙的邪路,去私自窥探、使用用户数据。当数据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营养来源,保护民众隐私也演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利用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

2015年7月1日,我们国家颁布了《国家安全法》,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2016年11月7日,推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要求“厂商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需要明示同意,明确披露信息用途、适用范围、时效等”,其已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6年12月16日印发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中指出,厂商所提供的APP软件,不得调用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终端功能,其已于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科技巨头们应“严以律己”

当今企业都将All in AI作为核心战略,对于数据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科技互联网公司们应遵守法律,守住底线,尊重用户,在获取用户隐私数据时,需要做好告知、提醒、妥善存储、保护、研究等一系列相关工作,在符合法规权限的范围内正确使用用户数据。

国外一些科技互联网公司对于用户隐私保护的做法和经验,也是值得众多国内互联网公司学习的。譬如苹果曾在WWDC 2016上,就讲到了一项名为“差分隐私 (Differential Privacy)”的密码学前沿技术,通过“向包含个体信息的大量数据集里注入噪音(或者说扰动),来达成保证每个个体信息都无法泄露,同时这个数据集的统计学信息依然可以被外界分析的目的”。

大数据时代用户需要高度重视隐私保护问题

用户经常想要最为智能化的体验,同时也追求健全的隐私保护,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时候在下载非官方应用商店内的应用、随意点开各类网页,随意注册各类网站、留下个人信息、随意分享自己的照片时,这些行为都有泄露隐私的高危风险。

因此用户应当进一步提升自我隐私保护意识,比如,面对网络隐私侵犯时,要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隐私;在日常行为中也要管住自己的好奇心,不对来路不明的权限请求敞开自家大门;在APP下载时,尽量在智能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店内下载而不是随意点开各类网页链接等等。(来源:凹智能搜狐号)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98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凹智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